今日·芒种 | 少候根中新叶出,又看晴雨验朝阳

  时间: 2024-06-05      513     分享:

芒种时节

芒种,“芒”指的是一些有芒的作物,如稻、黍、稷等;而“种”,一为种子的“种”,一为播种的“种”。“芒种”之名含义就是“有芒之谷类作物可种,过此即失效”。民谚“芒种不种,再种无用。”讲的就是这个道理。它是古代农耕文化对于农时节令的总结,表现了芒种节气是种植农作物时机的分界点。芒种时节气温显著升高、雨量充沛、空气湿度大,适宜晚稻等谷类作物耕种。这节气是农事耕种时机的分界点,由于天气炎热,已经进入典型的夏季,农事播种以这一时节为界,过了这一节气,农作物的成活率就越来越低了。芒种是谷类作物耕种的节令,晚稻在这个时节该种了。在稻作地区的南方,“芒种”是插秧的忙碌时节。北方地区是旱地农业,粮食作物以小麦为主,这个时节正是北方夏熟作物麦子收获之时。“芒种”到来标示着又一轮农忙,南方地区人们忙着插秧种稻,北方地区人们则忙着收麦。



气候特点

芒种节气的气候特点是气温显著升高、雨量充沛、空气湿度大。这期间高温天气频发,湿度大且多闷热,无论是南方还是北方,都有出现高温天气的可能。芒种节气,中国南方的华南地区东南季风雨带稳定,江南地区进入梅雨。芒种节气,中国北方地区尚未进入雨季。 芒种的气象谚语有很多,如“芒种夏至天,走路要人牵”、“芒种落雨,端午涨水”、“芒种夏至是水节,如若无雨是旱天”。 在此期间,除了青藏高原和黑龙江最北部的一些地区,还没有真正进入夏季以外,大部分地区的人们,一般来说都能够体验到夏天的炎热。

芒种三侯

芒种三候的关键词可以说是“阴”。古人认为芒种是阴阳关系开始出现微妙变化的节气,阳气至此将壮硕,到夏至达到顶点,而阴气则微微生起。此时,有的动物感阴出生,有的动物感阴而啼,有的则感阴停止鸣叫。古人将芒种三候分为:一候螳螂生,二候鵙始鸣,三候反舌无声。

【初候·螳螂生】

螳螂的寿命一般一年一代,一只螳螂的寿命约有六至八个月左右。“芒种看今日,螳螂应节生。”古人认为,芒种头五天螳螂卵感受到了微弱的阴气应节孵化。芒种一候,也就是指每年的6月6日—6月10日左右,螳螂在上一年深秋产的卵因感受到阴气初生而破茧成为小螳螂。当然根据各地的气候和环境的不同,螳螂卵的孵化会略有不同。

螳螂是益虫,不仅能帮助农业除害,几千年来,还给我们贡献了不少故事和哲理。“螳螂捕蝉,黄雀在后”“螳臂当车,不自量力”这两个成语都出自《庄子》。




【二候·鵙始鸣】

芒种二候,通常在每年的6月11日至6月15日。伯劳鸟是一种食肉的小型雀鸟,又名:百罗鸟、伯劳头,生性凶猛,是重要的食虫鸟类。它们的主要特点是嘴形大而强,上嘴先端具钩和缺刻,略似鹰嘴。伯劳古称“鵙”(jú),就是伯劳鸟。芒种的第二个五天,阴气初生,伯劳开始鸣叫。伯劳古鸟在古代民间历史悠久,成语劳燕分飞的典故、伯奇劳乎的典故都源自伯劳古。




【三候·反舌无声】

芒种三候,通常在每年的6月16日至6月20日。此时,一年中阳气最旺的端午过去,阴气微生。芒种的第三个五天,“反舌”这种动物安静下来。“反舌”是什么动物?一般认为就是百舌鸟——乌鸫(dōng)。不仅名字和乌鸦接近,样子也像,不过乌鸦只会“呱呱呱”,而乌鸫可是鸟中著名的歌唱家。芒种三候反舌无声,说的是这个时期,能学各种鸟叫的反舌鸟,都开始不再发声鸣叫,喻小人有出现的苗头。反舌鸟体型略大,鸣声甜美,它叫起来清脆悦耳,百变婉转,比善鸣的伯劳还厉害,不仅可以活灵活现地模仿画眉、燕子、黄鹂、柳莺等各种鸟的叫声,甚至还可以模仿狗叫、拉警报和摩托车打火的声音。

“入春解作千般语,拂曙能先百鸟啼。”“笙簧百啭音韵多,黄鹂吞声燕无语。”古人对它的歌声不吝赞美。不过,到芒种时节,乌鸫就不唱歌了,怎么回事?人们观察,乌鸫每年歌兴大发的时候正是繁殖期。唱得那么好听,原来是在“对歌”。接下来就要照顾鸟宝宝,没那个功夫闲唱了。人们说乌鸫闭上歌喉,也是为了低调行事,保护幼崽。



芒种民俗

民谚说“麦黄农忙,秀女出房”,芒种时节,忙得不可开交,连女子都要下地帮助度过农忙,自然没有多少闲工夫举行仪式,搞活动,但也会忙里偷闲,张弛有度。皖南地区的农家会举行安苗仪式,祈求五谷丰登、村民平安;黔东南一带的侗族,青年男女一起插秧时要打一场泥巴仗,边插秧边打闹,互扔泥巴,劳作嬉戏两不误。还有哪些仪式和活动?

【开犁节】

浙西南云和一带,群山环绕,村寨错落,梯田层叠,居住在这里的畲汉等族村民们“和着自然的拍子”生活,日出而作,日落而息,凿井而饮,耕田而食,千百年前就形成了芒种期间举办开犁仪式的习俗——祭神田、犒耕牛、唱山歌……启动夏耕。

当地俗语“九山半水半分田”形象地说明了云和粮地的宝贵。近千年来,先民们靠着勤劳与智慧,修堤筑埂、开垦坡地、引泉入田,将贫瘠陡峭的山地变成了层层叠叠、首尾相连的块块梯田。



人们在耕种中渐渐形成的芒种开犁节祭祀仪式,完整留存至今,且在2021年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,填补了芒种在二十四节气国遗名录中的空白。

【送花神】

有些地方,民间有芒种送花神的习俗。人们在农历二月二花朝节迎花神,有迎必有送,百花凋谢的时候也要举行饯別花神的仪式,送花神归位。



觉不觉得这个习俗来得有些奇特?芒种是夏天第三个节气,此时,春天的万紫千红早已化为累累硕果,大地正郁郁葱葱,讲究应时而动、顺势而为的古人定在这个日子与花神饯别,是不是有点晚?唐伯虎曾有一首诗写到“送花神”,显然是暮春时节

【煮梅】

“梅子留酸软齿牙,芭蕉分绿与窗纱。”在南方,每年五六月是梅子成熟的季节,但梅子的酸恐怕很少有人顶得住。于是,古人发明了各种加工梅子的方法。民间芒种当天有煮梅的习俗。



青梅还可以腌制或泡酒。“芒种夏至天,走路要人牵;牵的人要拉,拉的人要推。”芒种已入仲夏,天气炎热,人们容易犯困。嚼上几颗腌制的青梅,生津解热,能让人精神焕发。盛产青梅的南京溧水县,至今则还保留着芒种泡青梅酒的习俗。

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九个节气——芒种,又称“忙种”,是夏季的第三个节气,干支历午月的起始。这一天,太阳黄经达到75度,标志着夏季的正式开始。

芒种不仅是一个重要的农事节气,更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个重要的时间节点。它反映了中华民族对自然时序、亲情伦理、聚合团圆、家庭和睦、社会团结的追求与尊崇,是农耕文明传承发展的缩影与投射。

芒种期间,气温显著升高,雨量充沛,空气湿度大,适宜晚稻等谷类作物的种植。这是农民朋友们忙碌的田间生活的开始,他们会抢抓机会进行播种和收割,以确保秋季的丰收。

芒种的习俗丰富多彩,民间有许多相关的活动和仪式。例如,在农历二月二花朝节上迎花神,芒种已近五月间,百花开始凋残、零落,民间多在芒种日举行祭祀花神仪式,饯送花神归位,同时表达对花神的敬仰和感谢。

此外,芒种也是一个收获与希望并存的好时节。农民们在这一时期既要忙于收割成熟的麦子,又要准备播种新作物,体现了勤劳与智慧的结合。芒种不仅是农业生产的关键节点,也是人们生活中的重要文化符号,蕴含着悠久的文化内涵和历史积淀。

芒种节气不仅是农事活动的高峰期,更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体现。让我们一起期待这个充满希望和活力的季节,感受大自然的魅力和生命的力量。

一分耕耘,一分收获

芒种,芒种

有播种也有收获

是终点也是起点



江南送春

明· 唐寅

细雨帘栊复送春,倦游肌骨对愁人。

一番樱笋江南节,九十光阴镜里尘。

夜与琴心争蜜烛,酒和香篆送花神。

东君类我皆行客,萍水相逢又一巡。

上一篇:国旗下成长 | 爱护眼睛 共筑光明未

下一篇:芦芽讲堂|第十期:唐风诗彩